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k_K18lanZI_NHynZngJdXrc7ty_jpuhxPSk9Yfb1rrU/edit

我已經記不得去年在台參加研討會的細節了,但我還記得,那時候有場跟 ECFA 相關的盛大討論。我相當懷疑 ECFA -有必要嗎?你們為什麼真的需要 ECFA?就算你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,都可以發現 ECFA 對 GDP 的衝擊相對來說很小,遠小於預期。同時,外界也有許多政治反對聲浪,而無論支持或反對,我想,雙方都是政治著眼大於經濟。就馬政府來說,他們得表現出一些兩岸關係的進展,以獲得北京的支持。他們的論調是,我們必須改善兩岸關係,才能與南韓競爭。這點根本不成立,如果你想與南韓競爭,應該將希望投注在高科技發展上,但現在這方面已經被 WTO 涵蓋了。

台灣的大問題其實不在經濟上。我並不是經濟學家,但這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說的。你也知道…我不是台灣人,你比我更了解台灣。但問題出在台灣的國內事務,包括產業結構、商業實務以及金融業。事實上,台灣的商業公司其實很容易登陸大陸並且雇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力,於是造成台灣缺乏驅動產業升級的動機,以致於有愈多台灣企業前往大陸,也就更缺乏實質上可以為台灣國內產業建立新架構的動機。同時在根本上,台灣現在用來研發新產品的科技實力,實際已經逐漸落後。相對於南韓,台灣的公司其實更容易在大陸存活。

所以,你也知道,他們說南韓已經與大陸建立貿易協定,如果我們不趕快跟進的話,我們就會被孤立。我根本不覺得這種說法站得住腳,這完全只是種政治話術,而這是馬政府從開始簽訂 ECFA 開始最主要的說法之一。在 2008 年選舉期間,馬陣營的主要宣傳內容之一,也是南韓與大陸簽訂 FTA,所以南韓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,所以我們就會在東南亞一隅孤立。我真的不覺得這裡頭哪裡有什麼經濟考量,就只是政治話術。這種說法讓注意力從真正的問題上轉移開來,而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自己-國內事務、製造生產與研發。同時金融業也沒有被好好改善。

我想,如果你好好看待這些問題,台灣已經有很多優勢。這邊所說是相對中國來說經濟上的優勢。我們回頭看…其實現況不是從國民黨執政開始的,從民進黨時期就開始。他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做了不少開放。這麼做很容易。我的意思是,這麼做總不可能錯吧?我猜,這樣就連我都有辦法開個賺錢公司了。所以就某方面來說,過去這麼做對台灣經濟還不錯,但是這麼做太容易了,而且造成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。於是有太少的力氣放在全球視野上,無論是歐盟或美國,所有的注意力除了放在中國上,還是中國。如此便造成了經濟上的依賴與畸形。

現在則是服貿協定。你們必須要問,服貿協定有什麼必要?誰會從中獲得利益?誰是贏家?誰又是輸家?而服貿同時也是政治問題…服貿協定會對台灣造成什麼政治影響?我們當然也看到了香港的狀況,看到如果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,就會變成什麼樣子。經濟倚賴大陸後就會引來各種政治作用,包括出版自由、媒體控制、學術自由…諸如此類都是這種巨大經濟作用的反應。

問:如果服貿協定通過,台灣就會變成下一個香港嗎?

我可以想像這就是抗議學生所憤怒與憂心之處。我想有不少好理由可以讓他們這麼想,而這又取決於台灣政府是否能夠善加管制。就我個人而言,我不覺得馬政府值得信任。我的意思是,他們的意圖到底是什麼?馬英九到底要什麼?在他身邊明明有那麼多智庫。

(我在台灣的時候)服貿協定尚未簽訂,但去年就已經討論過了。我每年都會去台灣做一些研究,當然也會去大陸,兩邊都去。

你無法將經濟的影響從政治的影響中區隔出來,因為中國的政策很明顯就是要拿經濟影響力達成政治目的。中國的官方政策就是拿經濟影響力達成統一。這是他們公開的政策,不是什麼秘密。所以問題是-台灣如何對應?你會這麼假裝嗎?「喔,經濟與政治是兩回事,這只是單純的經濟事務,我們可以把這些事情跟政治分開」你絕對不能這麼說,因為北京就不是這麼看事情。對北京來說,經濟與政治就是同一件事,中國共產黨從以前就是如此。

問:台灣與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有可能建立關係嗎?

我想是有可能的,而且值得一試。但是馬政府從來沒試過,他們一直以來的政策是…如果你看看馬英九的政策,可以發現是從 2005 年胡連會而來,當時他們達成協議,這也是現況的來源。馬英九 2008 年大選時的政策,完全只聚焦在兩岸關係上,而完全沒有任何真正的外交政策。關於台美政策,就只有一頁,說要做哪些事情…不過等於什麼都沒說。馬英九就只有說如果我們搞好兩岸關係,達成經濟統合,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。他們就這麼想、這麼選舉…就試試看吧。他們以為只要我們有了好的經濟關係,我們就可以與北京建立信任,之後我們就有辦法爭取更多的國際空間,但他們從來就不解釋,為什麼這套邏輯可以運作,以及為什麼北京會想這麼做。從胡連會開始,他們就把政策建立在某種信任上。

嗯,你知道很多人真的信這一套,而且在短時間之內有可能紓解台灣的若干壓力。但這不能作為長期策略。這整個依賴在外交政策與國防政策上…並不真實。我的意思是,這哪算外交?我的意思是,如果你在倫敦,台灣在倫敦的代表處在做什麼呢?他們居然召開討論清朝的會議。真的很有趣,他們根本從來就不提台灣。

我們都知道台灣處處遇到限制。英國並不打算承認台灣是個國家,我希望我們承認,但是因為中國大陸的阻力,我們不會這麼做。但過去台灣其實有許多爭取國際空間的灰色地帶,雖然無法獲得外交承認,但是可以加入各種國際組織。嘗試加入國際組織需要外交上的勇氣,以及招惹北京恐嚇的壓力。北京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斷拿戰爭威脅,但台灣已經無法回到過去那段時間了。

如果兩岸關係改善,台灣也會有更多的國際空間,這就是李登輝在 90 年代時的策略。至於陳水扁也是,但無論陳水扁做什麼,北京都不會信任他。陳水扁也嘗試改善兩岸關係,但北京就是不信任。至於馬英九,當他 2008 年上任時,他有很好的機會,因為北京最深的恐懼就是民進黨執政,所以不管馬英九做什麼,都可以得到更多。他照理說可以讓台灣的國際空間更往前推一大步,他真的有辦法…只是他根本沒去試。他完全沒有外交政策,我認為他讓台灣失去了機會。他是可以回去照著李登輝的策略做一些事情,這對民進黨來說很難,因為民進黨致力台灣獨立,所以北京無法信任民進黨。如果馬英九這麼做,有機會改變未來˙,我們也不知道 2016 會發生什麼事情。如果馬英九與國民黨考慮台灣的利益,就應該往長遠處看,他們應該嘗試建立跨黨派的共識、國內的共識,真正著眼台灣的利益,但是我完全看不到馬英九這麼做。我所看到的是,國民黨所有的政策就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-不計代價,讓民進黨滾開。

另一件我所擔心的事情是,很多國˙民黨員真的信奉中國民族主義,他們心裡嚮往的就是中國、以及中國的統一。他們位居國民黨的高層,馬英九也是其中之一。所以我們又要問:他們的意圖到底是什麼?馬英九真的只是無能嗎?他是因為無能所以不善用他的機會,或是他真正的意圖就是想與習進平達成某種協議?因為統一獲得諾貝爾獎?我所參加的研討會,並沒有反應台灣真正的民意。前一個世代的人雖然這麼想,但是他們還有多少影響力?我知道有年輕人不喜歡這套…年輕人也不喜歡這些中國民族主義者與中國的個人連結…他們在中國花了多少時間、在中國跟誰談過話…他們的整個人際網路。這點非常針對中國。這也是中國自 1979 年以來的政策下的產物。

台灣該怎麼做可以平衡這點?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,他們嘗試建立民主與憲政改革,改變教育體系。建立堅實的台灣民主與自我認同,是非常好的策略。但馬英九做了什麼呢?他又修改了教科書裡的事實,說你們全都還是中國人!憲政改革?他的策略在哪裡?就只會說「如果我們對中國好,中國就會對我們好」。這根本就談不上是策略。他想要只處理實務問題、經濟問題,但我們把所有的政治問題留到未來。如果你想這麼做,你就需要一套平衡的策略。你需要提出更好的外交政策、內政政策、政治政策、文化政策、教育政策與國防政策。這些問題在台灣全都是一團亂,台灣根本就沒有國防政策。你們嘗試發展募兵制,但完全沒用。

相較國防,貿易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你們也需要健全運作的政治體系,過去三十年來,台灣的民主化並沒有完成,台灣的憲法還是一團亂。雖然台灣人民可以自由投票,但因為政黨財務的關係,選舉並不公平,國民黨有充裕的黨產,但民進黨沒有。在這一塊的最後一輪政治改革的結果讓人十分不滿-民進黨幾乎不可能贏得選舉。台灣還有很多問題。所有的民主體制都需要不斷的改革,台灣的民主體制還有非常嚴重的問題。光是可以投票不代表真正的民主,對吧?如果你注意黨產的問題,就看到台灣的選舉是場不公平的競爭。最後,台灣的憲法很有問題,因為憲法是在大陸、而不是在台灣制定。顯然憲法很難改動,但總是有辦法,例如增加增修條文。每次台灣有任何改變,無論是金融改革或總統選舉,中國都會提出武力威脅,但他們從來就沒付諸行動過。

提到社會問題,如果每個人都無時不刻都得努力工作、通過升學考試,只想提昇自己的生產力與效率,而不允許投身任何政治活動的話,我不認為會有辦法凝結強大的社會。這樣的社會並不強大,在表現上或許看起來如此,但是根基十分脆弱。台灣有很多可以建立強大社會的力量,這點直到最近以來都是共識,而如果你們這一代覺得這股力量越來越弱,會很可惜。我不會自己評斷這一點,但你來自台灣,你應該要評斷。我只能說你們在評斷的時候應該更加小心。我猜你可以比較台灣與美國的差別,美國人比你們更懶、也更浪費,他們也花了更多時間在政治上,但是他們也有非常有效的經濟,也很有生產力。

台灣現在處在開發過程中的另一個階段。現在的大問題之一,就是人們在 1980 到 1990 年代時的經驗。當時經濟發展快速,就像現在的中國,人們每週都覺得愈來愈富有。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在一段時間以上繼續維持這種發展速度,台灣已經離開這個階段了。台灣現在的焦點是服務業,像是旅遊、藝術與文化。創意產業所指的其實就是科技,以及打造一個環境,讓有天份的青年科學家擁有創新的自由,可以犯錯、做出無論愚蠢還是成功事物的自由。美國人所做的就是這樣,我們也試著這樣發展,但是在中國則˙非如此。

有多少投資者是來自中國呢?中國就只有一點好,就是取得國外投資,然後生產大量商品,品質也很高。但是在研發上並不好,雖然近來有些改善,但還是不及美國、日本與歐洲。只要是出色的科學家,不論接下來要去哪裡,都會立即離開中國。首先,他可以自由呼吸-媒體自由、民主都來了。科學家也都是人,他們也不想晚上待在實驗室裡,他們可能想看戲、聽聽音樂、散散步呼吸一些新鮮空氣,孩子們也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中長大。但北京不是這種環境,無論中國投注多少金錢在研發上,都是徒勞無功。但台灣現在是亞洲最好的地方之一,所有的外國人、商人、外交官員,都因為環境安全而想要住在台灣。你不會被共產黨監視。跨國企業都偏好為了研發而住在台灣(譯註:這邊寫的是 R&B,但怎麼想都應該是 R&D 才對…),而這也是台灣應該想辦法建立的環境。

2008 年後民進黨便一直在野,這也很正常,所以他們還有很多工作該做。台灣的正常發展道路因為中國因素而變得畸形,浪頭現在不在台灣這邊。如果有個政黨長期執政,我們還是可以接受,雖然這樣真的不健康,但還是可以接受,畢竟我們知道總會有別的政黨會回來執政。在台灣,因為中國因素造成的持續畸形,有一個政黨長時間被排除在外,則會引發不一樣的問題,而會有所不同。這就是為什麼台灣民主難以健全運作。中國的影響讓一切都畸形了,想要改變這個局面,需要非常具創意的思考。我們不用想得太遠,但…總不能毫無策略就輕率投入。馬英九的策略非常不清楚,我們不知道他心之所往,也不知意圖何在…如果他真的有什麼意圖的話。

也許是你該告訴我目前台灣的情形。畢竟你來自台灣,會比我要來得瞭解情勢,而且這是你的世代要面對的問題。你的世代情勢會如何發展呢?